服務(wù)熱線: 400-110-9145 周一到周五,8:30-17:30

記開鎖匠伍銀生的人生故事

   日期:2010-10-27     瀏覽:475    評論:0    
核心提示:    記者多次接到市民的熱線電話,說,城區(qū)街心花園附近有一個修

 
 記者多次接到市民的熱線電話,說,城區(qū)街心花園附近有一個修鎖匠,修鎖的手藝很神,無論你要開什么鎖,配什么鑰匙,幾分鐘就能搞定。而且,他不僅修鎖技術(shù)好,服務(wù)態(tài)度也非常好,無論是三更半夜還是刮風下雨,只是要接到顧客的求救電話,他二話不說,背起工具箱就出門,為人救急、替人解難。因而,在不少市民中贏得了“開鎖王”這一美譽。
  近日,記者按市民提供的線索,在街心花園某單位樓房巷道處,找到了修鎖師傅。只見靠墻邊,一個半人高的長方形修鎖箱,修鎖箱臨街的一面刷成紅漆,上面用白漆寫著:開鎖王、聯(lián)系電話、修理業(yè)務(wù)范圍,盡管字不是很工整,且還有幾分風吹日曬的蝕痕,但還是十分醒目。箱板上放有各種鑰匙配件、皮鞋后跟、一臺電子配鎖機,四角支撐了四根鐵棒,搭起一個簡易遮雨、遮太陽棚子,鐵棒間牽有一根鐵絲,上面掛滿了一長串鑰匙坯子和各種掛鎖及自行車鎖。在修鎖箱后,一個中年修鎖師傅正微彎著腰,在電子配鎖機上為等候的兩個顧客配鑰匙,配好鑰匙后,又用一把小銼子銼了銼鑰匙四周,再拿標尺仔細測量鑰匙,絲毫無差,才將鑰匙遞給等候的顧客。而完成這一系列操作程序,記者看了看手機上的時間,沒有用到10分鐘。
  修鎖師傅叫伍銀生,今年46歲,東興區(qū)新江街道辦事處新江村4組人。他說,小時候,他家因姊妹多(5姊妹,他占老幺),又屬城郊,一個人連田連土還沒有三分地,父母親光靠種點莊稼,是養(yǎng)活不了一家人,因而,家里非常窮,小學沒有畢業(yè),他就跟著舅爺陳世興學木匠手藝。他說,最使難忘的,14歲那年,因鄰居家失火,株連到他們家房子,房子被燒得精光。為了給家里掙修房子的錢,他一邊跟著舅爺走鄉(xiāng)串戶做風車、伴桶等農(nóng)具及做床、衣柜、食品柜、電視柜等家俱,一邊又在城區(qū)干活,搞裝潢裝修。他說,他干木匠活,一直干20歲。20歲那年他結(jié)婚,第二年就有了大女兒。由于當時已流行合成材料代原木,家俱基本上采取拼裝,加之很多凳子、柜子、桌子等都被金屬、塑料制品所代替,全靠木匠活,難以養(yǎng)活一家人。他便開始一邊干木匠活,一邊自學修鞋、補鍋的手藝。他還笑著對記者說,為了學好補鍋的手藝,他把家里剛買的一口銻鍋底剪下來,然后將買來的鍋底材料,按鍋底大小剪下,沿著鍋底邊用小錘慢慢地敲打,把鍋底與鍋身相聯(lián)接起,裝上水,居然不漏。他說,當時修鞋、補鍋沒有一個固定攤位,流動性非常大,他背著一個竹背篼,先后在東興鎮(zhèn)、河壩街、盤龍壩、城區(qū)四方塊都擺過修鞋攤、補鍋攤,還挑著擔擔、背著背篼到雙才、同福、史家、白馬、等鄉(xiāng)鎮(zhèn)、村莊修鞋、補鍋、做木工活,起早貪黑,非常辛苦。
  伍銀生說,1988年他開始修鎖、配鑰匙,并在城區(qū)街心花園一單位旁擺了一個以修鎖為主的攤子,一擺就是20多年。一說起他修鎖、配鑰匙經(jīng)歷,他的臉上便流露出激動的神情。他說,學修鎖屬于無師自通,一邊實踐一邊學。他說,剛開始學修鎖時,鋼鋸片是配鑰匙的主要工具。那時,要先將鋼鋸片退火、鉆火后,使鋼鋸片的硬度達到不易折斷。為了學好修鎖技術(shù),在家里,他時常將一些舊鎖拆開,仔細琢磨其內(nèi)在構(gòu)造、原理,一點一滴地掌握修鎖技藝。配鑰匙也是,他把那些編碼記得爛熟于心。說到這兒,他拿起一把拆開的鎖,說,你看,這就是一把最簡單的密碼鎖,四張葉片,每張葉片上都有個缺口,開密碼鎖,就是要把這四張葉片的缺口都對齊了,鎖就開了。幫人開這種鎖,沒有訣竅,就全憑手上細微的感覺,憑經(jīng)驗。他說,配個鑰匙、修個鎖容易,難就難在開鎖上,尤其是在打開鎖,又不損壞鎖,這就是一門技術(shù)。
  在采訪中,伍銀生還向記者講述了幾件小事。他說,一次翔龍山有個主婦到樓下商店買東西,出門時忘了帶鑰匙,家里天然氣灶上燉著東西,還有一個3歲的小孩子,心里非常著急。有人想到他,一個電話,他趕緊放下手中活兒趕過去,幫她打開了房門。主婦十分感激,摸出100元錢給他,他只是收下20元錢的上門服務(wù)費。還有一次,城區(qū)一個單位的一輛小轎車車門鎖住了,叫他去打開。他趕過去一看,是一輛高級轎車,而車鑰匙正好放在駕駛盤上。要打開車門,不能動蠻力,稍有破相用戶就不滿意。他憑著多年的經(jīng)驗,他透過車門玻璃,看著車門鑰匙的樣子,頂著烈日,蹲在車門外銼起鑰匙,銼銼試試,費了好大勁,終于打開了車門。車主連連稱贊他好手藝,要重金酬謝,他婉言謝絕,只是按平常價格收了錢。他說,開鎖、配鑰匙的職業(yè),本身就是為顧客救急中之急,解難中之難。說到這兒,他意猶未盡地告訴記者,在修配服務(wù)中,時常還要多一個心眼,尤其是開鎖這樣敏感的事,更要警惕,稍有不慎,就會被壞人鉆了空子。他說,有一次,一個小伙子扛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到他攤子上,要他開鎖。他要小伙子拿身份證來,結(jié)果小伙子一去不回。車子好幾天都沒有人來領(lǐng)取,他懷疑這車是小伙子偷的,他便向公安局報了案。不久這人在其他地方作案時被抓住,果然是個小偷。
  伍銀生正是憑著自己修鎖技術(shù)精益求精和服務(wù)態(tài)度,每天來這里修鎖的人絡(luò)繹不絕。有開鎖的,也有的來配鎖的。時間一長,他修鎖的技術(shù)便在附近傳開了,人們還送給他一個綽號“開鎖王”。
  伍銀生說,開始幾年,他主要以開鎖、配鑰匙為主,但有時附近的住家戶,家里的天然氣灶、液化氣灶、熱水器、洗衣機、水管、氣管壞了、閥門、下水道被堵塞了……反正一遇到什么難事,就都找到他。先前他并不懂這些技術(shù),但人家既然找到自己,是對自己的信任,他便通過自學,很快就學會了這些技術(shù)。因而在修鎖的同時,他又擴大了服務(wù)范圍,又增添了這些服務(wù)項目,還在修鎖攤前擺了一個修鞋攤子。他說,一是為生存的需要,更重點要一點,能給顧客提供方便的,他都盡可能提供方便。
  最后,伍銀生欣喜告訴記者,在20多年里,他憑著這些技術(shù)活,不僅供女兒讀完醫(yī)學院,還供兒子讀了一個中專學校。如今,他的女兒在市中區(qū)史家醫(yī)院做醫(yī)生,兒子學校畢業(yè)后,也找到了合適工作,而且他還在老家修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。
  記者感言:有人說,修鎖、補鞋、縫紉等行業(yè)已成為遠去的行業(yè),已不適應(yīng)市場發(fā)展的需要。記者認為,無論社會怎樣發(fā)展,修鎖、補鞋、縫紉等行業(yè),始終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,永遠也不會消失。在當今就業(yè)環(huán)境日趨嚴峻的形勢下,像伍銀生這樣一批從農(nóng)村進入城市的農(nóng)民工,憑著他們勤奮好學的精神,掌握多項技術(shù),在激烈市場競爭中,找到了適應(yīng)自己的生存空間,擁有自己特有的市場份額,主要在于他們不為自己的小行業(yè)而妄自菲薄,牢牢“鎖定”市場,以適應(yīng)快速變化著的市場需求,為大家提供一種服務(wù),而在市場激烈競爭中,站穩(wěn)腳跟,端穩(wěn)了“飯碗”。同時,從他的手藝中,讓記者感受到一個普通農(nóng)村人進城后對自己所從事職業(yè)的執(zhí)著與熱愛,看到了他以救急幫困為樂趣的追求和對職業(yè)道德的堅守。正如他所說的,開鎖最終的目的一定要用于正道,那就是為人救急,替人解難。風江日報記者 黃成江

 
打賞
 
更多>同類資訊
0相關(guān)評論


掃描登錄手機版!

關(guān)注微信平臺!